
把脉不是瞎按!寸关尺就是你的“脏腑地图”你瞅咱们的手腕子,搁桡骨茎突那地方,就是“关”位!关前(往手指头方向)一寸就是“寸”,关后(往胳膊肘方向)一尺就落“尺”。记住了,左手寸关尺分别管着心肝肾,右手寸关尺管的是肺脾肾(命门)!小肠膀胱这些,也跟心肾相表里,跟着对应脏腑走。这三个点,那就是你身体脏腑气血挂在手腕子上的“信号灯”,摸准了地方,才算摸对了门道!下指深浅有讲究:浮中沉三关探“敌情”手指头按下去,力道可有轻中重!轻搭皮肤,这叫“浮”取,要是脉在这儿跳得欢,多半是外感病邪,还在体表“敲门”呢!按到肌肉层,是中取,气血平和时候多在这层稳稳当当地跳。要是得使劲按到筋骨那块才能摸着脉,那就是“沉”取,说明病邪钻得深,可能跑脏腑里头“安营扎寨”了!王叔和在《脉经》里头,就把浮脉总结出六种(像浮、洪这些),沉脉归纳了四种(如沉、伏),那都是实打实的临床经验,告诉咱怎么通过这些脉象跳动的深浅位置,摸清病邪的深浅老巢。脉搏力道见“家底”:虚实就是气血的“存款单”脉跳起来是绵软无力、像按在棉花上?这叫“虚”脉!说明啥?元气不足啊,身体这台发动机,“油”不够了!元气虚的人还可能出现微脉、涩脉之类的。反过来,脉跳得铿锵有力,按下去跟按在琴弦上似的绷绷的?那是“实”脉,要么身体壮实正常,要么就是轻症病邪刚来,正气足正跟它干架呢!实脉这大类里头,还包括弦脉、紧脉这些,各有各的脾气。李中梓的《诊家正眼》给咱整明白了,统共定了二十八脉体系,里头关于虚实的辨别,那可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判断你身体正气和邪气谁占上风的核心指标!心跳快慢知“寒热”:迟数就是身体的“温度计”一呼一吸算一“息”。一息之间脉搏跳不足四次?那就是“迟”脉!像寒流冻住了河流,脉跳慢悠悠,妥妥是寒证缠身了。正常状态下,一息跳四到五次(每分钟72-80次左右),不快不慢正舒服。要是跳超过了五次?这“数”脉就来了,跟体内点着了把火似的,急吼吼的,热证没跑了!张仲景老祖宗在《伤寒论》里,把这“脉证结合”玩得贼溜,热病伤寒,脉象上这快慢的变化,可是重要佐证!瞧瞧,这看似简单的搭脉,从找位置(寸关尺),到辨深浅(浮中沉),再到摸力道(辨虚实),看快慢(分迟数),步步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内经》《难经》是源头,给咱定了大规矩;王叔和《脉经》堪称里程碑,第一个把常见的脉象归纳出了二十四(后来补充到二十七、二十八种)种,还给每种脉主什么病说得明明白白,真算得上是给后世立了根标杆;到了明朝李时珍,更了不起,一部《濒湖脉学》用朗朗上口的歌诀,让难懂的脉学变得好记又亲切,成了多少初学者入门的宝典!张景岳还提出“胃、神、根”三要诀,从脉象看人的生机存亡。小郎中絮叨几句:脉诊这门功夫,听我讲个框架容易,真要炉火纯青,没个几年的潜心琢磨和老师傅手把手带,是真不行!它讲究的是手下的精细感觉、心里的反复揣摩验证。但咱今天聊这些基础里的基础,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三指禅”背后的逻辑,别觉得高不可攀。至少以后再有人给你把脉,你大概知道他在摸啥,为啥那么摸了!这份脉学精要,是小郎中翻了不少典籍,结合家里老辈儿口传心授,特意给大家整理出来的筋骨和心法。脉象图咱有(指第四张图最早的24种脉象图),那是最直观的老祖宗画的“脉象心电图”,浮脉像洪水过滩、沉脉如老树盘根……个中滋味,真得靠手感和悟性。希望这点干货能给条友们,特别是想入中医门的爱好者,点亮盏小灯!觉着有用,记得点亮那个小星星🌟收藏起来,顺手再给咱这土郎中转发分享一波!多一个人懂点真东西,就少一个人被忽悠。赶明儿有功夫,咱再细细掰扯掰扯那些常见脉象在指底下到底是啥感觉!关注我,后面还有更多硬核、接地气的中医真本事慢慢分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