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苦是一种引起眉头紧皱的滋味
苦是一种身处水深火热的状态
苦是一种时常带着酸楚的回忆
我们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识得这个字,它是童年中一颗委屈的泪,带给我们不愉快的人生初体验,它是病、是药、是舌心的魔鬼,总之人人都经历过那段谈“苦”色变的年纪。
印象当中在我们孩提时代,茶、啤酒、苦......这些苦味的代名词都是很难被接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苦味不仅被接受,甚至很多人嗜苦。
图片
2005年《儿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人们对苦的感知以及食物偏好随年龄变化的文章,里面大体讲到虽然基因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耐苦度是不断增加的。
也就是说小时候吃起来非常苦的东西,现在可能觉得没那么苦了。另外一方面,人们成长过程中对口味的偏好会受到文化和社会阅历的改变,生理感官上的影响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回望个人的厌苦岁月,它有多长我已无法衡量,反倒是在年龄不断的增长中磨平了厌苦的棱角。比如小时候被姥爷摁着喝他杯子中浓浓的茉莉花茶,每次喝一口定要再咕咚咕咚喝好几口白开水。
图片
那时候常常趁着姥爷不注意从他口袋偷摸毛票,买一角钱一袋的果汁喝,甜到发齁的香精味道很解馋。
不知道哪段人生配置重新来过,在匆忙的岁月中突然间喜欢上清苦的茶,除了炎热夏季偶尔喝一杯快乐肥宅水,其余时间口腔被这种清苦潆绕。
仔细想来这就是《儿科学》杂志文章中提到的文化和社会阅历带来的口感偏好改变,我始终认为我们民族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总是能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化苦为甘饴。
图片
也是小时候,姥爷跟我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我只记得太苦楚了,当晚月色惨淡都不愿照进屋内,怎么会有小姐妹有如此不屈不挠的意志忍受住身体的疼痛为了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但拨云见日后,逐渐理解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图腾。
细品中华民族的历史,因为经历了太多苦难,我们总能在苦的基础上提炼出一种高阶审美,我们发明了“先苦后甜”、“忆苦思甜”、“攻苦食淡”等等词语,我们没有一味去强调苦色阴影下的暗调,而是提出有暗必有明的规律,深挖出暗影后的光源。
这种文化的自觉属性,总能让每个人有根植内心的刻苦觉悟。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便自然接受了苦味,还从中衍生出更深的美,咖啡的苦代表一种浪漫的美,而茶的苦代表一种雅致的美。
图片
回头在说我们杯中的茶,喝一口茶,入口舌根就能触及那苦味,待这种滋味退却,整个人唯觉两腋清风习习,往事云淡风轻。它的苦味是公认的,但跟一般的苦不一样,它的苦千娇百媚。
比如姥爷茶缸里的浓茶是敦厚的苦让人一旦想起就会蹙眉;碧水丹山武夷山的岩茶她的苦像一杯让人痴痴醉的烈酒;还有凤凰单丛的苦总是极尽媚态,整个口腔都会充斥着层层蜜韵。
“无苦不茶”这种三分杀伤、七分柔情的天然饮料在杯中尽情释放着自己。有的人喜爱这种口腔的变化,有的人热衷于它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我被它苦的真诚的模样所打动。
图片
【互动】
在你的记忆里,是否也有一样曾让你 “谈苦色变” 的东西,如今却成了生活中难以割舍的存在?它的苦味里,又藏着怎样的故事或心境变化呢?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吧~作者|雪樵图片|弘益茶道美学图库
编辑|羡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