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多多评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开主页查看!
美专家宣称:中国第4艘航母正在建造,2035年将会拥有6艘航空母舰
国际媒体近期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第四艘航空母舰的动向,围绕其技术路线与建造进度展开密集讨论。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文称,中国第四艘航母已在建造序列中,预计航母总数将达到6艘,形成与美国海军抗衡的海上力量。
中国服役首艘航母辽宁舰以来,用十年时间完成三艘航母的列装。
辽宁舰由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改造而来,完全自主建造的山东舰加入战斗序列,2022年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福建舰下水,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这三艘8-10万吨级航母均采用常规动力系统,虽与美国现役11艘核动力航母存在技术代差,但建造周期从辽宁舰的七年缩短至福建舰的五年,显示出工业化体系的加速成熟。
外媒对第四艘航母的关注核心在于动力系统转型。
香港《南华早报》早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称,代号004的第四艘航母将首次采用核动力,配备中核集团研发的小型压水反应堆。
但美国海军分析中心报告指出,中国舰用核反应堆尚未达到航母所需的80兆瓦功率门槛。
这种技术争议在达到高峰,英国《简氏防务周刊》3月报道称,中国正在建造吨位媲美美国福特级的核动力航母,而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则质疑核动力装置的安全测试周期至少需要五年。
针对持续发酵的舆论,中国国防部在例行记者会上作出正式回应。
张晓刚大校表示“有关报道均属主观臆测”,强调中国航母发展始终遵循防御性国防政策,主要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
海军政委袁华智更早回答香港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中国航母技术不存在瓶颈”,对于是否采用核动力则留下“很快会告知”的开放性表述。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外媒关注核动力技术主要基于两重考量。
核动力航母可实现无补给状态下20年续航,更能支撑远洋存在,目前全球仅有美法两国实际部署这类舰艇。
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在《消息报》撰文指出,中国军工体系更倾向于渐进式创新,而非在未经验证的技术路径上冒险突进。
法国战略研究所的海军装备分析师指出,核动力航母建造涉及2000余家配套供应商,美国尼米兹级首舰从开工到服役耗时八年,期间出现1200余项设计修改。
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已积累40余年经验,服役的094A型战略核潜艇搭载的核反应堆功率为30兆瓦,若要提升至航母所需的80兆瓦级别,仍需突破紧凑型堆芯设计与辐射屏蔽等关键技术。
中船重工719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中国已完成船舶核动力二回路系统的模块化测试,但一回路主泵寿命指标尚达不到美军标准。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下,中国海军战略逐步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防卫。
《中国的海洋法治建设》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发展“与履行国际义务相适应的海上力量”。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军事平衡2024》报告测算,若中国维持每三年服役一艘航母的速度,将拥有六艘航母,其中两艘可能具备核动力。
但这需要年均投入约120亿美元,相当于2023年中国国防预算的6.7%。
航母发展轨迹的背后,折射出国家工业实力与战略意志的深层互动。
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的评论相对客观:“中国航母工程显现出独特的节奏控制,既没有苏联时期好高骛远的技术冒进,也不同限于印度的外购组装模式。”
当福建舰完成系泊试验进入海试阶段,004型航母是否采用核动力已不仅是技术选择题,更成为观察中国高端装备研发路径的重要窗口。
无论最终技术方案如何,中国军工体系在航母领域的持续投入,正在改写着全球海洋力量的既有格局。
美专家宣称:中国第4艘航母正在建造,2035年将会拥有6艘航空母舰
对于这件事,各位读者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表达你的观点!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公开网络或第三方平台,旨在传播国际资讯与正能量。文中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若涉及版权或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
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